说说远程办公和视频会议

Published on

我大约从2010年开始就多多少少远程办公,算起来也有十年了。现在国内疫情严重,远程办公基本上是除了疫情以外最火的话题。凑个热闹,也说说我的远程办公经验吧。如果不好看,可以直接翻到文章底部,那里我列了一些其它相的链接,既然看到到篇文章,相信是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

北京奥运那年,我从烟台只身来到北京城,后来,有了小孩,就申请了远程办公。当时公司算是外企的风格,制度比较自由一些,不过,我也算是公司国内团队第一个远程办公的人了。那时候,《Rework》好像还没有发布,但做为一个Rails技术团队,我们一直在用37Signals团队的一些产品,对这个经典的远程办公团队以及远程办公也有些了解(参见文末左耳朵耗子相关链接)。而且,我们有一些外教(我们是一个在线教育平台)大部分在美国,全都是远程办公的,我们叫(WaH,Work at Home),因此也有一些管理经验。

其实我也不是纯远程,4个周在家,2个周在北京的办公室。临时的出行其实也很方便,那时我家离机场大约只有20分钟车程,从烟台早上飞北京,8:30就落地,稳稳地可以在10点前到办公室。工作多半是写代码,我们有自己的SVN仓库(好像那时候还没有换到Git),远程沟通用和协作用MSN(那时候还是白领们的办公工具)和BaseCamp,当然还有一些开源的工具以及我们自己开发的一些工具,有的我都记不起名字。视频基本上用Skype,音频会议我们就直接用FreeSWITCH,因为我们是FreeSWITCH的重度用户,因此有自己的音频会议系统,我们跟全世界的外教们开会也用我们自己的会议系统。当时我们的FreeSWITCH会议直接直接用SIP客户端,PSTN电话,以及Skype和Google Talk呼入。

当时最大的感觉就是远程办公其实工作时间更多,因为白天在家容易被打扰,所以晚上要补满8小时的时间,好像是整天都在工作。虽然没有人监督,但我还是很热爱工作的。我当时负责一些代码开发、运维、代码审核和合并等,沟通的对象基本是团队里的程序员,由于以前经常一起打球、跑步、喝酒、吹牛,因此沟通也都顺畅。当然,还有一些基础就是即使我们在办公室里大多数时候也是楼上楼下甚至身边的人都MSN的。

当我有更多的时间的时候,我接受了一份兼职工作,每周大约10-20小时的样子,每小时20美金,补贴一下家用。沟通用邮件和Skype,代码仓库还是SVN。

再后来我就离职成立了自己的公司,也算是创业者吧,但是那时候创业还没这么火,顶多算是被创业。最初的打算是在北京建立团队后,可以很快抽身回家远程,但实际却花了几年的时间,游荡在办公室和远程工作之间。最初人少,在没有办公室的时候,我们也到咖啡厅和青年旅社上班。我当时在北京多数住青年旅社,里面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一波一波的换,倒也不寂寞。唯一不好的是Wi-Fi不够好,影响效率。另一个一直困扰我的问题是——如果一个人在咖啡厅或青年旅社,上厕所的时候笔记本该不该放到桌上。

后来团队的人多了,就有了办公室,因为我们做呼叫中心和视频会议,经常调试一些硬件设备。再后来,我们有了分布式的办公室和分布式的员工。我们甚至有些人需要到甲方的工作场地上班。一些大的甲方,网络管控都很严格,内外网隔离确实给我们远程协作带来了很多不便。

现在,我们有大约一半的人在异地办公,分布在几个城市。我们使用自己搭建的Git仓库,使用的是Gitea,一个用Go语言开发的开源软件。主要的问题是Github在国内访问比较慢,而且不是很稳定。虽然我们大部分人都可以连VPN,但全员使用国外的软件和服务还是很麻烦。Gitea比Github功能差些,比如没有看板这样的工具,但也差不多够用了,我们使用标签和里程碑来管理项目进度。Gitea没有甘特图,我们还在寻找解决方案。但现在有太多选择,功能又有很多重复,我们也不想让所有人员都把时间花在工具上,而忽略项目的本质。

新年第一周上班,除了一半的员工需要稍稍适应一下外,其实对我们影响不大。好多同事还反映饭菜质量好了。

我们使用企业微信和腾讯邮箱,前些年使用Gmail和Google全家桶,但现在显然不适合我们。一些大文件暂时就放到企业微信的网盘里。但现在网盘的权限设置还是很粗。

对于企业外部协作的项目,如果对方有企业微信,我们就用企业微信,否则只好是微信群了。我们也会在我们的Gitea上给合作方开账号和权限。每个项目都有独立的仓库Issue,做文档、代码和Bug跟踪。

外部的音视频沟通一般是靠微信,内部有我们自己的音视频会议系统。我们在FreeSWITCH的基础上开发了企业办公电话系统和视频会议系统,平台叫XSWITCH。平常办公的时候,在每个办公室放台带全向麦克风IP电话会议的终端,打开自动接听功能,我在远程直接呼叫会议终端就可以对全办公室的人喊话,跟在办公室效率一样。当然,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IP电话和分机号,方便一对一的沟通。

我们的视频会议也可支持普通PSTN电话,标准SIP电话和视频会议客户端,Agora客户端,微信小程序,老式的H323客户端,WebRTC网页端接入,不过,暂时对外开放的只有SIP和WebRTC协议,在疫情的推动下相信我们可以很快实现外部使用。我们办公室有基于安卓电视机顶盒的视频会议App以及独立的硬件终端,不过现在办公室里没人。

过去的一年,是视频会议飞速发展的一年,并在疫情暴发的时候被推到风头浪尖。各视频会议企业都纷纷推出免费的方案,甚至企业微信、钉钉这样的大平台都出现了资源不足的问题。不过,云平台还是有优势的,据悉,腾讯在8天内一共扩容10万台云主机,投入的计算资源超过100万核,这在传统的架构下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我们也趁机注册了很多平台的账号,主要是学习大厂的产品思路和体验。单就沟通来说,我们自己的平台就足够我们用了。这些平台,每用户一个账号,虽然都有移动端的App注册方便,但还是不免要经过一番折腾,而且,如果要跨企业协作,你用这个,我用那个,最后大家手机上都出现了一堆协作软件和视频会议App……

怎么选呢?有时间多试试,没时间的话,选一个最中意的就好,最关键的问题是选一个,然后沟通业务。当然,如果你是个做视频会议的那现在是大好时间体验各种产品。其实大多产品核心功能差不多,只是体验方面不同。但大部分产品都各自为政,彼此间不互通。这是一个问题。

如果你想搭建自己的音视频会议平台,那自然是——推荐用我们的XSWITCH。;)

再回到协作和沟通的问题。其实远程沟通跟面对面是一样的,只不过远程沟通可能会放大某一方面而已。比如在微信群里聊天可能看不到对方的表情和手势,也会影响沟通。但最终,每个人都要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对比一下以下几种沟通:

  • A:你知道XX吗?
  • B:知道。
  • A:你知道XX吗?
  • B:知道,你想用它做什么?
  • A:你了解XX吗?我想用它做一个YY,要解决一个ZZ问题。
  • B:你可以先参考下这个链接,有问题我们可以语音讨论下。

好的沟通者如A会用第三种方式问,如果是B,第二种回答方式显然比第一种好。尤其是在远程协作的情况下,第三种方式可以有效减小交互次数,提高效率.

协作中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设备间的同步。现在每个人至少有两个设备,手机和电脑。像我家里也有一台iMac。平时的代码什么的都在Git仓库里,代码同步自然没什么问题,其它的文档有Apple自带的同步系统也够了,但是企业微信以及微信的账号却只能有一个电脑端客户端登录,另一个电脑登录就会强制下线,这在有多台电脑使用时很不方便,也没有见腾迅有什么解决方案,甚至付费的也没有。

在这一方面,Slack就比较好,任何设备都可以同步所有消息。说到Slack,我们在FreeSWITCH开源社区沟通都用Slack,Github什么的。但Slack在国内用不稳定,这是比较麻烦的地方。

现在我每天都开着企业微信、微信、Slack,有时开QQ和钉钉以及Discord什么的。有没有一款工具可以集成所有的协作平台?从技术上讲,是没有问题的,但现实中从来没有人做到。Slack、企业微信,已经足够开放了,但也都是构建自己的江湖和壁垒,很多企业也自己构建自己的沟通工具,也许,这就是江湖。

至于协同文档编辑,我还是建议使用比如腾迅文档、石墨文档之类的平台,多人可以同时编译,发送文档只需发送一个链接,而不用把压缩文件传来传去。至于程序员,则推荐使用微软的Visual Studio Code编辑器,通过Live Share插件可以多人同时改代码,超爽。

对于远程团队的管理,我倾向于找到适合的人,能自我驱动自主管理。如果必须有人拿鞭子抽着才能干活,那这样的人可能不适合你的团队。我知道有一些远程协作的公司会在你电脑上安装软件,每X分钟自动拍一个照片上传,保证你在工作,有的软件甚至会统计你动鼠标甚至敲键盘的次数和时间,监控你的屏幕之类的,也许这是他们成功的经验,无可厚非。或许每个公司和团队都有适合自己的方式。

好了,说了这么多,列一下我读过的一些相关文章吧。这些文章不一定正确,但有一定代表性,也有一些借机营销的文章。每个人都应该做一个独立思考的人,兼听则明。